全部分类

他们都在危机营销,而你呢?

0 217 @李先生 2020-02-10 17:42:46

 

1

 

遥遥无期



岁末年初的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了困境,以餐饮为代表的服务业首当其冲,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近日,“西贝2万多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个月”的言论就引发了诸多热议和共鸣。

然而,制造业面临的冲击,或许更大。

服务业的载体是人,疫情期间无法提供服务,交易停滞,但疫情一结束,可以马上恢复。制造业的载体是货,短期内,之前的库存还可以撑一阵子,但是因为疫情期间停工无法生产,之后会带来一段时间断货,断货又会带来客户和供应商的迁移,中长期影响会更大。

疫情尚未出现拐点,复工复产遥遥无期,很多制造业企业目前能走的,只有线上营销一条路。



2

 

警惕“危机情绪营销”



可能是因为经过2019年大环境的转冷,每个行业的营销预算都有一定幅度的削减,也可能是因为春节假期和疫情的缘故大家都还没能完全进入工作状态,至少在目前看来,在这场春节期间的疫情面前还没有企业犯“危机情绪营销”的“原则性错误”。

但在笔者看来,处于疫情中的企业依然需要警惕“危机情绪营销”陷阱。

马尔科姆在《引爆点》一书中提出一个“信息附着力法则”,被广泛用于企业事件营销中。所谓“信息附着力法则”简单的来说就是将营销的关键信息附着在具有极强传播力的信息中,以获得裂变式的营销传播效果。如《史记》中立木为信的故事,商鞅以十两黄金建立百姓的信任基础就是利用信息附着力的典型案例。

2012年10月底,一场灾难式的飓风“桑迪”横扫美国东海岸造成110多人死亡、850万美国人深处断电危机,飓风桑迪成为了美国舆论关注焦点。

为了让您不在飓风期间感到无聊,接下来的36小时网上商城所有商品8折优惠,只需在结账时输入SANDYSALE即可。”在飓风横扫美国东海岸的同时,美国著名时尚品牌American Apparel在Twitter上发出这样的广告,结果飓风带来的狂风暴雨还没完全过去,该品牌就就被人们的愤怒和失望带入一场“舆论风暴”之中。

所谓“危机情绪营销”则不单单是借助重大危机事件的影响附着力进行品牌传播,也在与利用消费者的“危机情绪”来实现品牌的传播和销售转化。

比如在2018年台风“山竹”期间,某汽车品牌在发布新车后就曾以“不畏风雨、神同步、强势登陆”等字眼的营销文案进行品牌营销。而在彼时某网约车平台乘客遇害事件期间,也有个别车企以“私家车更为安全”等暗示引导公众危机情绪以促进品牌传播和转化。

危机情绪营销”实际上是一种抛弃价值取向的信息附着力法则的应用。营销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更应有道德和法律底线,而不顾底线的“危机情绪”营销则有可能使得企业陷入“塔西佗陷阱”。

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曾经对一位罗马皇帝有一句著名的评价:“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如今这一评价被人们引申成为“塔西佗陷阱”。

对企业自身来讲,突破底线 的“危机情绪营销”会使的企业品牌形象陷入塔西佗陷阱,从而陷入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

营销的底线意识就是以道德尺度和法律尺度为界限,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声时“不造谣、不传谣、不营造恐慌情绪。”说白了就是要做到“营销三不”:不消费灾难,不引导负面情绪,不以转化为目的传播不实信息。

对于企业本身而言,面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做借势传播,而是要对事件的影响做一个快速的评估,而面对灾难疫情等事件时,则需要首先考虑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

因而,在这场春节期间爆发的疫情面前,企业和组织首先要考虑的是自身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其次,在灾情面前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做好公益就是最好的“营销”。

在此基础上,以企业的能力边界,尽可能的为应对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不断积累隐形的“企业公信力资本”,为企业构建社会信任力基础。



3

 

危机=危险+机会

 

大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走过来的。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疫情下中小企业的境况,关乎整个中国产业的命运。

顺境看销售,逆境看财务,绝境看文化。在危机中,能够万众一心,上下同欲的企业,方能厚积薄发,脱颖而出。所以,才会有非典时期阿里巴巴6人秘密研发小组,以及如今的淘宝,才会催生出转战电商的京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喜的是,在如今疫情蔓延,被迫长期停工的企业中,不乏潜心专注于产品创新的企业,在为解决制造业日益加剧的用工难问题不断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相信,疫情终会消退,制造业的春天迟早会到来。

 


 

工业过程智能管理系统

助力制造企业复产复工

 

 


分享至:

@李先生 关注 收藏帖子

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