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无图-摸底纺织行业“机器换人”,这些现状你到底了解多少?

0 100 137****4655 2019-10-17 14:18:4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纺织行业兴起了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劳动的“机器换人”热潮。这股热潮给行业带来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产业职工队伍是否发生趋势性变化?为了深入了解纺织行业“机器换人”现状,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近期深入江苏、福建、河南、天津、上海、山东等纺织行业发展重点区域,选择纺纱、化纤、织造、服装等代表性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厘清了纺织行业“机器换人”的部分基本情况。

招工难、用工贵倒逼纺织业“机器换人”

传统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减员增效、缓解招工难的有效途径,由此也拉开了纺织行业“机器换人”的大幕。

报告显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行业长期结构性缺工成为倒逼纺织业的主要动因之一。

近年来,劳动报酬增长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每年都要上调1~2次职工工资,企业明显感到用工压力加大。纺织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纺织技术工人和技能型人才。东部是传统上的劳动力流入省份,本地劳动力供应存在缺口,而外出务工的中西部省份技术工人又出现回流现象,导致纺织企业特别是东部纺织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困境。同时由于纺织行业工作强度大,职工流动性也大,尤其是85后、90后的年轻职工大都不愿意从事单调重复、劳动强度大的工种,一线工人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也使得许多纺织企业长期缺工,倒逼企业以“机器换人”。以苏南部分纺织企业为例,企业每年都要面临中国制造工业国家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机器换人1.棉纺行业。大规模进行清梳联和简易清梳联、高效并粗、高效紧赛细纱长车、自动络筒机等的技术改造,纱线质量指标以及万锭平均用工、节能降耗达到新水平。尤其是细纱智能落纱机的应用,大幅减轻细纱工人劳动强度,用工可减少10个细纱车间进行了技术改造,引进全自动生产线,工人从317人,月工资人均增加2.化纤行业。通过柔性化技术、节能降耗等智能化技术改造,明显提升产品差别化水平、质量性能和生产效率,大量减少用工数量。以福建百宏集团为例,推行后,自动落丝工序减少用工80%;自动包装的设备更新成本4年就可收回。

400台全自动经编机,车工由原来的200多人;从人均管理2台机器升级为人均管理4000元左右大幅提升,最好的技术工人月工资收入可达近万元。

5.印染行业。从先进地区经验看,印染类企业实施后,企业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7%以上,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52.7%,节约人工成本近机器换人1000万元以上,最高的甚至过亿。加之近年来企业融资成本上涨、融资难等因素,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望而却步。同时部分老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厂房和生产线的布局,无法为的设备升级提供足够的空间,而厂房的改造、扩建甚至新建又将进一步提高的成本。目前国家正在推动去杠杆降杠杆、减轻整体负债率,银行可用贷款额度大幅减少,融资成本较高,并且只有额度没有资金。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经营,确保现金流,不愿意投资到大型设备、高技术设备上。

其次,政府配套扶植政策有待进一步具体细化。例如,调研了解到,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在煤炭、化工、食品等行业推进计划,并计划每年建设机器换人机器换人1600元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机器换人机器换人,而是在某个产业或企业某些生产环节中大量应用。也就是说,机器人只在个别产业和环节上替代手工操作,短期内主要还是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不会改变纺织行业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的特征,也不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失业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纺织行业职工队伍相对稳定。纺织行业并没有因为导致工人下岗,而是因为找不到工人而寻求。纺织行业的背后是纺织人才严重不足、企业极力争抢工人的现实,目前纺织企业暂时不存在大批一线工人下岗的隐忧。因被精简的职工,大多数在原企业转岗留用,少部分流动到其他企业,职工队伍相对稳定,下岗劳动力社会安置的压力还比较小。

调研报告同时指出,将改变纺织行业的用工结构。对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企业而言,将使一线工人比重大幅下降,人员结构得到优化。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练工被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会相对增加。

将对劳动技能提出新要求。过去是”,未来将是”,人类劳动将越来越多地与电子化、智能化相结合。职工技术技能的提升是企业实施和推广的强烈支撑,是应用人机交互技术来达到人工与机器协同生产的必然选择,是企业降本增效的有力保障。

将催生新的就业岗位。虽然挤压了中低技能水平工人的就业空间,但并不减少劳动者的岗位总量。在遏制或淘汰一些旧产能、传统岗位的同时,也在催生新的就业创业空间和发展动能。

报告指出,年龄大、技术水平低的人员就业难度将增加。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效率提高后,综合能力较低人员使用比例将有不同降低,一般在50%-90%之间,同等情况下,年轻、学历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员聘用率较高,年龄偏大、技术水平低的人员聘用率降低。

“机器换人”还需政府雪中送炭

报告建议,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帮助企业解决“机器换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强化纺织行业技术力量。鼓励、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与纺织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拓宽企业提升自动化改造技术实力的各种渠道,联合各种优势资源,共同合作开发企业所需各项技术。加大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力度,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在经费支持和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促进产学研的快速实施。通过优选重点行业的代表企业,帮助企业建设示范线,以点带面,引领纺织行业的全面实施。

二是缓解纺织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对纺织企业财政补助力度,把专项补贴由变为。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行业的首条示范线给予特殊奖励。加快信贷制度改革,增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减轻企业融资负担,降低信贷成本,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力度。优化税费制度,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

三是做好纺织行业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做好的规划和引导工作,制定纺织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引导企业使用国产自动化装备,振兴本土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纺织行业各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具体包括项目审批制度、项目推进制度、监督制度、评审制度、奖惩制度等,以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制约机制,为提供制度保障。组织建立综合服务平台,为参与的各个单位和集体提供技术中介以及组织协调等各项服务工作。

工会组织主动作为抓好三件事

报告提出,工会组织应该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

一是推动政府培养所需各类人才,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充分抓住人才向新兴国家流动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高端装备技术专业人才。推动政府通过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财政支持等方式,使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就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提升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为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积极引导督促企业树立重视产业工人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探索建立产业工人开发、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企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和主体地位。同时,通过技术交流、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形式,促进产业工人岗位成才;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农民工、职工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平台,为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和个人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是全方位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企业工会要积极参与企业管理,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管理形式,及时充分了解企业发展方向,提前掌握岗位调整信息,做好组织动员、心理疏导、转岗培训等工作,帮助职工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将改变职工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方式,工会组织开展集体协商时,在工资、加班费、休息休假、职业健康等方面可以为职工争取更大的利益。同时,地方工会要做细做实再就业帮扶行动<span style="padding: 0;border: 1px windowtext;border-image: none;color: rgb(25, 25, 25);font-family: "&amp">,把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创业服务和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扶持范围,摸清就业需求,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编后语

-顺势而为方能致远-

席萍

近年来,为了缓解我国纺织业用工紧张和人力成本上升的难题,“机器换人”在一些有经济基础的纺织发达地区成为大势所趋。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带来了产品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单位能耗的下降,用工成本的节约;与此同时也对高技能的岗位操作人才产生了新的强烈需求,在一些企业形成了一种“减人”与“找人”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减了一线操作工人,而各类技术型人才需求急缺。设备的新旧更迭,对行业用工质量和人才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报告中所提到的,“机器换人”将改变行业用工结构,技术性岗位会相对增加,催生新的就业空间和发展动能。

这一变化带给我们一个启示:纺织业的未来必将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行业要积极引导和加快促进对产业工人的培养与提升,给员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醒年轻一代也要转变观念:智能化时代的纺织时尚产业会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成为吸引人才的新的聚集地。

 

分享至:

137****4655 关注 收藏帖子

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